林耀宗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膀胱癌屬泌尿系統癌症,本港在2019年共錄得435宗新症,其中逾七成患者年齡在65歲或以上。因膀胱癌的復發率相當高,故及早診斷配合適切治療十分重要。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林耀宗表示:「一般來說,若腫瘤尚未入侵膀胱肌肉層,可經內視鏡切除腫瘤,保留膀胱,術後輔以膀胱內抗癌藥物;若腫瘤已入侵膀胱肌肉層,則必須進行根治性切除膀胱手術,術後利用造口或人造膀胱儲存尿液和排尿。近年,膀胱癌手術已由傳統開放式發展至機械臂輔助腹腔鏡(微創),術後併發症較少,患者復原時間也大大縮短。」林耀宗醫生將於下文分享不同手術方式的利弊及術後護理需要注意的事項。

手術方式取決於腫瘤入侵程度

膀胱癌大致分為「非肌肉入侵性」(Non-muscle invasive)和「肌肉入侵性」(Muscle invasive)兩大類。顧名思義,前者腫瘤只侷限於膀胱內壁,未侵蝕到膀胱肌肉層,屬於早期膀胱癌;後者則指癌細胞已從膀胱內壁進一步入侵肌肉層。兩者的手術方式大有不同。

非肌肉入侵性膀胱癌一般會採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透過膀胱內窺鏡將腫瘤組織和其連接的肌肉組織切除。TURBT可以讓我們透過組織化驗以評定膀胱腫瘤之類型及所屬分期;對於只侵犯淺層膀胱之腫瘤,TURBT可達至根治的目的。術後輔助治療包括膀胱內化學治療,部分復發風險較高的患者則需進行「膀胱內卡介苗」(BCG)免疫療法。術後五年內膀胱癌復發率可高達八成,患者在術後必須定期進行膀胱鏡等術後監控檢查。

肌肉入侵性膀胱癌因已深入肌肉層,故有機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確診後需利用全身影像掃描以觀察癌症有否擴散。若未有擴散,一般會為患者進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男性患者會同時切除膀胱、前列腺、儲精囊、周圍的淋巴腺和部分尿道;女性患者則同時切除膀胱、子宮、輸卵管、陰道前段及尿道口和盆腔的淋巴腺。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林耀宗

小腸造口及人造膀胱之利弊

膀胱被切除後,尿路需要被重組改路,使輸尿管的尿液可以被引流到體外。尿路重組方式包括較常見的「迴腸導管造口」和「原位迴腸膀胱」(人造膀胱)。前者會截取15厘米的末端迴腸,連接患者的輸尿管,於右下腹造成小腸造口置於體外,讓尿液經造口排出。臨床上常會遇見一些患者因擔心影響工作和社交,對造口頗為抗拒,甚至為此而拒絕接受手術。若經評估為合適,可考慮進行重建人造膀胱,醫生會截取患者約60厘米的小腸,製成人造膀胱後將其置於膀胱原處,再連接兩側輸尿管。由於人造膀胱由小腸製成,小腸會產生分泌物,且無自行收縮的能力和尿急的感覺,患者必須定時自行排空和灌洗膀胱,以防人造膀胱發炎引起嚴重併發症。人造膀胱雖能避免外置造口,但必須審慎挑選合適的患者――患者必須有良好的肝腎功能,其年齡、自律性、長遠自理能力,以及是否有合適的照顧者等等,亦於考慮範圍內。

目前,上述手術可利用機械臂輔助腹腔鏡微創方式進行,以數個5至15毫米的小孔代替傳統開放式的大傷口,患者康復情況較佳。然而,因手術較為複雜,故需配合手術前後的護理指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營養師跟進以促進康復。

總括而言,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是以清除體內所有膀胱癌細胞為目標的手術。患者需要進行術前諮詢,了解所有涉及的程序,選擇尿路重組的決定要深思,因為患者在手術後要適應長遠的轉變。誠然,切除膀胱後需以造口排尿,剛開始可能覺得不適應或難以接受。然而,大部分患者都能過度適應期,重過正常生活,不但繼續工作,更可以進行各類活動,包括游泳。醫院的專業造口護理護士可指導患者造口的使用、日常護理和清潔方法等,也有一些康復者擔任義工分享患病經歷,支援有需要的同路人。希望患者可減低對手術的抗拒和顧慮,避免錯失治療良機。